先是对羊毛纺织厂巡视一番,尽管随着时光流逝,羊毛纺织厂每日产出的毛线仍受制于设备数量,但女工们的技术愈发娴熟,如今一天差不多能生产两万繀左右的毛线。
再者,北伐大军所需的手套,在五倍收益的*下,仅三天便已备齐二十万副。
羊毛线的需求也因此有所减少。
不过羊毛线的名声逐渐打响,不少原先只是用来织手套的人发现其优点,加之价格实惠,有人在赚到钱后,还会买来毛线为自己家织几件衣物。
如今,应天城里许多人外出时穿的就是这些织物,既暖和又舒适,甚至比棉衣还好。
此事还引得周围地区的一些人特意跑到应天购买毛线。
即便沈文度那边不再有五倍收益的*,毛线的销路依然非常红火。
"殿下,前几天有几个浙江的商人找上我,想从厂里买些毛线运回去卖,因要给北伐大军做手套,我便回绝了他们。
昨*们又来了,我不敢擅自做主,特来请示殿下意下如何?"
周忱陪在一旁,待朱瞻基巡视完毕后,才开口说道。
"浙江来的商人?"
朱瞻基听后有些惊讶,虽然五倍收益让毛线生意异常兴盛,但这种火热主要局限于应天一带,如此迅速吸引浙江商人的注意,确实令他意外。
稍加思索,他便问周忱:"最近应天的毛线销量如何?"
周忱略作思考回答:"每日约有一万五千繀!"
朱瞻基轻轻点头道:“若按你说的,如今纺织厂每日最多可产两万繀,多出五千繀,既然有人愿意购买,你不妨卖出一部分。”
“是!”
周忱恭敬地回应了一声。
朱瞻基对此并不特别在意,毛线这类日常用品迟早是要流通的。
若是让其自行售卖,只会徒增繁琐之事,而商人接手反而是好事。
时机成熟后,这不仅能拓宽销路,还能收购更多羊毛,如此一来,草原上养羊之人会增加,形成良性循环。
二人边走边谈,已来到玻璃生产的地方。
虽名为厂,却更像简陋的工棚。
相比纺织厂里的喧闹与人影,刚进入这里就闻到一股刺鼻的煤烟味。
工棚内还摆放着几个巨大的火炉,周围的大冬天依旧赤膊的工匠们忙碌不已。
玻璃制作远比想象中简单,所需原料不过是随处可见的沙子、纯碱和石灰石。
沙子和石灰石最为常见,纯碱的获取也并非难事——只需将草木灰装入布袋冲洗,剩下的便是纯碱。
将这三种材料按比例混合后,投入炉窑煅烧即可。
在高温下,碳酸钠或碳酸钙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、硅酸钙及二氧化碳气体。
普通玻璃正是由这些物质混合而成。
刚出炉的玻璃处于高温液态,毫无固定形状。
要得到所需形态,需趁未完全冷却时用模具或其他工具塑形。
在朱瞻基到来前,这里已产出不少成品:碗、杯子、盘子、花瓶,甚至还有几个酒壶。
各式物件让他哭笑不得,也不得不赞叹工匠们的创造力与手艺。
他不过介绍了玻璃的原理,这些人竟迅速融会贯通。
当然,并非所有玻璃都达到他的标准。
许多由玻璃制成的器物内部常夹杂着细小的气泡。
这通常是由于工匠技艺尚欠成熟,致使炉火温度分布不均所致。
这种情况若发生在普通物件上,比如眼前的玻璃盘或酒杯之类,并无大碍。
但用于精密仪器如望远镜时,则显然不合格。
这些气泡会干扰光线通过镜片时的传播路径,引发大量散射与折射现象,使视物变得模糊甚至扭曲变形。